伯安財經資訊:每日經經濟新聞記者 任飛 報道:近日,有財富管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下,原先在機構從事理財工作的經理們倍感壓力,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轉型獨立創業,向不同金融機構“采集”產品,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為客戶分散風險。
不過記者發現,目前獨立理財事業的短板在于風控,特別是對資產遴選及審查方面。獨立理財師與專業財富機構的能力差距明顯,優化資產端的供應亟待強化。
理財師開啟創業模式
激蕩了一天的科創板在第二個交易日出現了疲態,僅4家公司收漲,相比于首日動輒翻倍的造富神話,今天的行情似乎是在收割獲利盤。類似的高彈性、高風險走勢在開市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預測到,包括理財經理小王(化名),但他卻因此而丟了工作。
供職于國內一線財富管理機構的小王本是一名理財經理,日常工作內容包括向用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為高凈值客戶提供信托、私募等產品的推薦、銷售。不過自《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以來,有關產品虧損所衍生的用戶問責越來越多。他告訴記者,沒有所謂“剛兌”的背書,他們給客戶推薦產品時謹小慎微。
曾有某私募找上門來讓推薦科創板打新產品,小王領導接單后立馬當成月度業績考核指標,然而“T+1”的交易機制和首發前5日不設漲跌幅的限制,再加上參差不齊的科創板公司質地,有點價值投資邏輯的小王對所謂投機式打新并不看好,自然很少向客戶定向輸出關鍵產品的推薦,也讓他的業績一落千丈。他開始轉型,不再被動接受資管買賣的指令,準備開啟主動管理大幕。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來單干的理財經理其實越來越多,理財經理意識到難以依靠機構剛兌的“背書”來銷售理財產品,干脆自主創業向不同金融機構“采集”產品,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為客戶分散風險。
據記者了解,由于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前,信托、券商、私人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對理財經理的考核非常嚴格,特別是在剛性兌付前提下,投資人風偏被適度放大,機構銷售的隱形彈性空間充滿想象。而據小王介紹,如今已經打破剛性兌付,領導依然會用之前的標準來對當下的銷售計劃有同樣要求,但失去剛兌,投資人并不輕易買單?!霸俑上氯ノ覀兊耐度肱c獲取將更加不平衡,可能拿著較低的銷售傭金,卻不得不承擔產品虧損所衍生的用戶問責壓力?!?/p>
這正是目前理財經理普遍選擇另謀出路的原因,有信托公司財富管理部分負責人坦言,他們公司曾有約四分之一的理財經理動了創業的念頭,“由于部分理財經理手握重要客戶資源,因此一些人的離去對傳統機構也是不小的沖擊”。
資產遴選及審查成痛點
可見,機構理財經理的流失造成的是資源和業務的雙向流失,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正是因為有長期的資源累積,機構培養出的理財師恰恰是構成目前資本市場主流資產配置的關鍵導流力量。
有獨立理財師向記者提到,一些有意創業的理財經理手握大量用戶與可投資資產,“其實在與眾多持牌金融機構產品銷售談判過程中,獲得更高傭金提成,即便是專門提供財富管理服務,也能獲取更豐厚的委托投資額?!彼硎?,如果順利,自己創業的年收入或是之前的5倍以上。
不過記者發現,這樣的創業勢頭并非沒有尷尬之處——理財師一旦脫離了機構,就脫離了大量資產端供應、脫離了一套遴選和審查資產的系統,也脫離了跟蹤市場每一個最新脈動的信息源、脫離了對行業保持領先認識和理解的知識庫。同時,這也意味著原本固定的辦公場所、交易過程各項雜事、品牌營銷等方面,都需要理財師個人去完成。
有分析指出,按照以往金融機構的客戶服務模式,一個理財經理通常服務30~50個客戶,考慮到理財師創業后將自主承擔運營、房租、人員聘用等開支,如此客戶數量可能無法確保其實現盈利。
針對以上行業痛點,國內已經有創新團隊開始構建獨立理財師服務平臺,嘗試通過辦公補貼、聯合辦公、擴大理財產品采集范疇、加強創業培訓等方式解決。比如,由慢錢科技和兩位獨立理財師共同創立的“慢享理顧空間”,其為入駐的理財師提供知識學習、產品配置、客戶管理、培訓支持、交易管理等涉及執業各關鍵環節的系列支持。
在國際上,類似這種社區化運營的工作空間均被統稱為“創客空間”,最早于2005年出現。其特點有二,一是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展開合作,二是空間運營商會提供一系列服務和創業支持。
但在國內,類似的商業還未正式興起。慢享理顧空間合伙人黎勤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業的構想就是針對獨立理財師做社區化專業運營。據介紹,進駐該空間的獨立理財師會享受三大模塊的服務,分別是后臺支持、產品路演和線下培訓。特別是在科技賦能理財規劃方面,黎勤偉表示,會幫助獨立理財師實現個人IP化、品牌化,并借助多元財商課程及TAMP平臺內的一站式線上學習體系,幫助獨立理財師提升投資者教育的效率。
獨立理財師能否成為國內財富管理領域的新勢力,首先得邁過創業成功這道坎。但總體來說,單兵作戰的實效性有待市場進一步調教和風控跟進才能優化和完善。慢享理顧空間或許能在資產遴選方面提供更多信息來源,組織形式也有益于各項理財投資在陽光下運行,但筑起用戶資產保值增值的“防火墻”還需要更多資管配置和法規體系得以完善?! ?/p>
上一條: 伯安財經資訊:珠寶玉石界重大新聞 南紅不再是瑪瑙了
下一條: 伯安財經觀察:2021“家族信托”前景展望:需求突破10萬億元